破除「努力升學神話」,讓天賦自由

在「終結放榜新聞」之後,我們還得正視學術天分的影響

Dondon Tsai
7 min readFeb 27, 2019

又到了二月底,學測放榜的季節。一如往常,鎂光燈仍聚焦在學測中拔得頭籌的「榜首」們,好奇著這些人到底是偷藏著甚麼讀書秘訣,又或有著甚麼寒窗苦讀的故事。不過今年,這升學主義的盛宴卻因一群學生的倡議多了一絲新意。

或許是受前陣子鬧得轟轟蕩蕩的「小魏事件」影響,高雄的高中生們在臉書上發起了名為「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的聯署,希望能終結媒體與學校四處宣傳滿級分神話的歪風。在論述中,他們提出了三個論點反對媒體對滿級分學生的過度報導:

  • 被定型的「成功」,終究是升學主義的形狀
  • 「成功」只要努力?階級擺在哪裡?
  • 學生的故事, 社會的消遣, 能有多嗜血

升學主義、階級複製、跟媒體文化確實是台灣十分嚴重的問題,但其實早已被討論許久。因此,我想趁這個機會說的是對其第二點的一點延伸。我認為對於「努力升學神話」的描繪,除了環境階級之外,還缺了另一個同等重要卻更少被挪上檯面的因素: 學術天分。

在我眼中,媒體強調努力卻不談天分的報導,也造就了無數悲劇,無數不擅讀書的學生在父母與自身期望下苦讀,無法發揮真正天賦的悲劇。

天分與滿級分

在所有人都強調持續努力,強調讀書方法的學測戰場中,學術天分真的很重要嗎? 是的,我在兩年前拿到了滿級分,但很抱歉,我的努力或我的方法絕配不上這個成績。

我高中就讀的竹科實驗中學,是入學門檻比建中還高,在PTT不時有充滿謠言的八卦的明星中學;而我所屬的班級,又是就算在實驗中學中也帶著一絲神秘菁英氣息的科學班。然而與這些光環極為不符的是,我以及我身邊的一群狐群狗黨,很,混。

上課時偷玩手機,下課後直奔網咖,這些或許平常會被貼上「學渣」標籤的行為,正是我們這些「學霸」的日常。我們念書也沒有甚麼獨門祕訣,或使用甚麼神秘的背誦法,就只是很普通的拿起書來看看,拿起題來做做。我們不是特例,建中許多學生也視翹課為日常,把翻牆當作校園文化,這也不影響建中頂尖的地位。

我在學測倒數130天時左右時,突然察覺到這件事情似乎影響重大,因此開始認真了起來。說是認真,其實也只是每天下課後,當我的朋友在玩手機時,我比較認真的讀書罷了。我仍照常在九點回家耍廢。在最後「衝刺」的20天時,我除了每兩天做一回模擬考,其實也沒有真的讀多少東西進去。

媒體常常大報特報的讀書計畫,我完全不知道是甚麼東西。我想讀甚麼就讀甚麼,完全靠心情。我的讀書方法也很隨便,做完筆記之後從來不看,做完題目也常常忘了對答案,遑論「檢討自己錯的地方,做成小本子日後複習」之類的神奇技巧。

然而,這樣的我獲得了滿級分。

聽起來很不公平,不是嗎?

這就是升學主義下的現實,有些人天生就是比別人會讀書。這先天的差異,很多時候不是後天的努力所能彌補的。確實,如果把升學成績就當作人生的價值,這超不公平。

Photo by Ben Mullins on Unsplash

為何我們總是不談天分?

我想,大部分的人心中也對學術天分固有的差異有數。但為何從沒有一個新聞上這麼寫著:「蔡霖東雖不是特別努力,但還是因為聰明考出滿級分。」為何家長總無法對孩子說出:「或許你真的不是個讀書的料?」

諷刺的是,新聞不談天分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們太不注重天分,而是因為我們太過注重天分。ˇ

這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 大前提: 我們不應評判他人的價值,價值沒有高下
  • 小前提: 一個人的價值就是他的學術天分
  • 結論: 我們不應評判他人的學術天分,天分沒有高下

所以,我們會為了避免冒犯他人而避談先天能力對成績的影響,我們會因為不願相信自己小孩沒有價值而不肯承認自己的小孩不擅長讀書;所以,我們通常不會聽到人說因為自己聰明而拿滿級分,我們在聽到有人說自己只是因為聰明拿了滿級分時,會覺得這個人有點臭屁。

這背後共同的潛台詞就是: 「學業天分就是你的價值。」我們是如此重視天分,以致於任何對天分的評價都會直接被聯繫到一個人最根本的價值,而成了「房間裡的大象」。

Photo by chuttersnap on Unsplash

努力讀書的升學神話

我認為這種不談學術天分,吹捧努力的神話就是為何那麼多學生即使真的不擅讀書,仍無法跳脫升學主義的一大原因。

說句公道話,其實這種注重努力的升學神話立意良善,甚至可以說是某種台灣版本的「美國夢」,也就是「不論先天條件為何,只要努力就能考到好成績,走上成功的道路」的諾言。我們的升學神話,是人人皆有權利成功,也有機會成功的夢想在台灣社會的現實投射。

但由於我們拒絕用天分解釋成績,考試考差就只有兩種可能: 環境不好或不夠努力。為此,無數父母愧疚於自己提供的環境不好,只好把小孩送至越來越貴的補習班,又或每小時花個一千多塊請明星學校的學生當家教;盡了全力提供子女最好的學習環境後,若成績還是沒有起色,就一定是因為小孩不夠努力,最好每天再多做幾道題,取消休閒時間專心讀書。善意的神話讓無數莘莘學子被推入苦讀的深淵。

這又不斷被媒體放送的故事加強。新聞從不會寫出用天資聰穎拿到滿級分的故事,也不會寫有多少認真學習但不擅讀書的學生落榜的故事,只會用各種「勤能補拙」、「人定勝天」的傳說,在學生與父母的心中構築努力必有回報的神話。

為了這種鼓勵努力的「健康」意涵, 多少學生在失意落榜後,愧疚的相信失敗僅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 多少學生投入人生最精華的一段青春,只為追求遙不可及的滿級分?

破除神話,正視現實

真相是甚麼? 真相是讀書的天分確實有高下,有像我這種考了滿級分的人,也有人寒窗十年仍考不上頂標。

但這就代表人天生有高下,有些人就是無法成功? 那就又落入了升學主義的邏輯。我相信人的讀書天分有高下不代表我相信人的天賦有高下。我相信每個人的天賦落在不同面向,不斷努力後仍無法拿到好成績只代表這個學生不擅讀書,但不代表他沒有天賦。

不擅長讀書並沒有錯,應該說,不擅長考試並沒有錯。要走出僵化的升學主義,就是要意識到每個人的天賦不一定都落在考試所能衡量的領域中。努力並沒有錯,但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努力,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天賦。

所以,我們該相信不該是「只要努力讀書,就可以拿到好成績並成功」而是「只要在天賦所在的地方努力,就能成功」。人人有機會努力成功,但不一定要透過菁英教育,學校外的世界還很廣大。

或許這也只是一個虛幻的神話,但至少是一個更加值得追求的夢想。

該是我們停止避談天賦的時刻了。對學生說「你不是讀書的料」並不是貶抑他的價值,而只是說他成功的道路或許不在考試。我們不該繼續描繪努力就能拿滿級分的神話,在榜首們將其考試天分發揮的淋漓盡致時,就洽當的將成就歸給天分;在學生不斷在學習上撞牆時,就在其他地方尋找真正的天賦。這很殘酷,但我相信只有面對現實,才能讓天賦自由。

我曾拿了滿級分,但背後沒有神話,我很聰明,僅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