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是容易消沉,也容易被鼓舞的傻子

寫作的一點回顧與展望

Dondon Tsai
Mar 20, 2021

發這篇文主要是想紀錄下兩年來的一些心情,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我開始寫的契機很普通,不過是因為電影社團需要稿子,我就開始寫了。最初不覺得自己有多能寫,所以關鍵評論網的錄稿給了我不少鼓勵,然後就不知不覺地寫下去了。

兩年多來,在Medium上寫了四十一篇,故事上也有幾篇。雖然流量至今慘淡,但我一直很高興的是,每篇動輒兩三千字的文章,都能有超過一半的人看完。

讓天賦自由」一文獲得巨大回響後,我自知處在轉捩點,是要複製直言評論的模式,還是寫我自己喜歡的主題。最後,我寫了《我是傳奇》的感想,至今都是流量最低的一篇(笑),後來也任性地寫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主題。

中間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在考慮要不要認真去做SEO、去研究怎麼寫文案、去更規律高頻的發文。但我逐漸發現經營社群跟寫作這兩件事不僅相關不大,還可能是互相衝突的,我還是想用我舒適的節奏,寫我想寫的事情,也不想花太多心思在寫作之外的雜務。所以最後我決定,寫作終究是寫給自己的,其他都只是副產品罷了。

如今看來,這決定再好不過。直到現在,我仍粗糙得會傷到人,也纖細得容易被傷到。太早的獲得「成功」,對於創作者的成長而言,我想是不健康的。若是被流量沖昏頭,或許我就不會探索自己真正想說的話,也不會一直改進自己的文字。

話雖如此,這自然有那麼點酸葡萄,誰不會想要多點觀眾呢?還是不要臉的請讀者多多訂閱、按讚、留言。雖然早是陳腔濫調,但回饋真的是股神秘力量,能讓人在夜深人靜時繼續堅持。不要看有些回覆看起來很罐頭,我想創作者就是這麼好騙的傻子,我們是很容易消沉,也很容易被鼓舞的。

最開始寫時,只想著「寫甚麼」,但後來也注意起「如何寫」。從一個字、一組詞到一段話,從個別元素的選用到整體文章的配合,這幾近無限的排列組合,同時考驗著技術與心態,使得寫作的技藝有著無限成長空間。我想或許要一輩子的鑽研,加上無可取代的天賦,才有機會比肩自己欣賞的作者,寫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我寫得非常慢,總要花上很多,也許是太多時間在推敲文章。我總是反覆修改,期望每篇文字都能實現當下對寫作的理解。我並不急著把想說的話說盡,畢竟在智性與學識上都還不成熟,重要的是每寫一篇,都能提升寫作的技巧、方法與心態,以期哪天有值得被聽見的話時,我能好好地說出來。

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林語堂的一句話,「文學之美,不過達意而已」。一切推敲,只是為了傳達腦海與心中的思緒,不多也不少。離這樣的目標還很遠,賣弄堆砌、雜亂冗贅、名詞主導的句式,尾大不掉的段落,都還只是看得到改得了的小毛病,看不到改不了的肯定更大更多。

前陣子讀到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他的八個目標,現在仍值得引以自戒:

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倣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寫了半天,回頭看看過去的文章,也搞不清楚到底是退步還是進步,可能多了點掌控,但好像也少了些活力。但我想就是其中的潛力,讓這個過程如此有趣。

那麼,考完研究所,休息了好大一陣子後,我打算寫些甚麼呢?對我來說最自然的,還是關於敘事藝術的分析與感想,至今寫的大多是電影與動漫,但未來也將回到起點,小說。最近發現一直客觀地解剖作品並不全是我想做的,接下來想寫出作品對我個人的意義。

再來是學術,因為知道自己還不扎實,所以一直是戰戰兢兢地寫著。半吊子的歷史與哲學散散亂亂寫了不少,反而是最熟悉的經濟最不敢寫。未來在故事的專欄自然得顧著,應該會更有系統地去探索台灣的經濟史,而經濟、哲學與其他領域,大概就順著平時的閱讀與思考隨意寫寫。

最後,在大學生活即將畫下句點之際,或許也會再寫點關於自己的東西。

不時有人會問我,為甚麼寫得這麼雜。確實,藝術與學術看似天差地遠,需要很不一樣的知能,更有著幾近隔絕的受眾。但我覺得其中最根本的好奇,大體是相似的。我為何成為這樣的自己?我們為何身處如此的世界?這一個個故事,都是人類理解自我與世界的嘗試。

最後,分享一個有趣的比喻。前一陣子故事六周年論壇上,《知識再定義》的講者們說媒體就像餐廳,餐廳把食材烹飪成菜品,傳媒把知識轉譯成內容。食材有初榨橄欖油與路邊地溝油,內容也有好有壞、有真有假;調味能清蒸或是重口味,文章也有嚴謹平實,或是附會聳動。

餐飲業碰到的困境是,不少消費者跑去吃味精加爆,好吃卻不營養的餐廳,不僅很多人吃到洗腎對健保造成負擔,花三天熬大骨湯的餐廳也只能慘澹經營。另一方面,台灣有很多種出好食材的小農,但小農往往也對料理方式有堅持,野菜只能清炒,小卷只能乾煎。即使保留了食材的原味,卻也推開了消費者。

不過,廚師也不該絕望,味精剛出現時,大家也是吃爆,但慢慢味蕾會被過度轟炸,會有人重視真材實料。廚師也不該孤芳自賞,怪消費者吃不出自己的好廚藝,畢竟食物就是給人吃的。在新時代,廚師應扮演農人與食客間的橋梁,用不斷創新的廚藝,盡力在食材的原味、出菜的速度、與成品的口味之間求一個平衡。

現在還搞不清楚摘到甚麼菜的我,如果整天盤算著如何招攬顧客,想來有點本末倒置。所以雖然摘到甚麼,我還是會炒一炒端出來,如果有人愛吃,我也會很高興。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內,應該都會是不合時宜的清炒野菜。

--

--